1516年英国人莫尔的《乌托邦》问世,产生了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理想。在这500多年间,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从理论变成现实。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走过百年奋斗历程,经过艰辛的探索、风雨的磨炼,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改革的道路。
从500年看100年,有助于我们更好理解为什么今天走的是这样一条“中国道路”。
不能用未来社会的构想来制定指导现实社会的方略政策
从莫尔、康帕内拉到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一代又一代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在“黑暗中摸索”通向理想社会的道路,长达300多年。当然,由于历史和时代的局限,他们未能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未能找到变革现存社会的依靠力量和有效途径,只能滞留在言论上对资本主义制度的鞭笞,以及在头脑里构想一个未来社会的图景。
马克思、恩格斯经过艰辛的理论研究,通过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论的“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使理想置于现实的基地上,实现了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第一次飞跃。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想是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特别是揭示资本主义发生、发展规律基础上形成的。它不是单纯从道义上谴责、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黑暗和罪恶,而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科学分析,论证资本主义从产生到灭亡的历史必然性。
总体上,19世纪的社会主义还停留在“理想”阶段,主要任务是理论创建和推动工人运动,未具备推翻旧世界和建立新制度的历史条件。
不能以为凭借革命热情和行政力量就可以超越发展阶段
进入20世纪,资本主义演变到垄断阶段,社会主义则进入实践阶段,实现了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第二次飞跃。以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和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为标志,社会主义开始在这两个大国进行大规模的社会实验。
可是,苏共执政74年后黯然败亡,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大国随之解体;而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勃勃生机,领导着一个东方大国坚守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和信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阔步前行。
从500年看100年,两国的历史经验值得认真研究、比较和总结。
一方面,两国走的都是“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十月革命获得胜利,开启了以一种新制度走向理想之路的第一步,也指明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方向、道路。但应当看到,俄国革命有很大的特殊性,理论准备和组织准备都明显不足,给新政权建设和社会秩序恢复带来许多严重困难。
20世纪初叶,苦难深重、积贫积弱的中国面临历史转折点,一批苦苦寻找救国救民之路的先进分子从十月革命中看到了希望,社会主义思想开始在神州大地上广泛传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奋力开创了一条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并在科学分析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总结革命实践正反两方面经验,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整理论,用以指导并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中国革命的胜利,验证了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同样是适用的,关键是要找到一条适应本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另一方面,两国在探寻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进程中都经历了艰辛、曲折和磨难。
十月革命胜利后,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苏维埃政府实行严酷的军事共产主义政策。之后,斯大林实行“超工业化”和全盘农业集体化。1936年初步实现工业化后,斯大林就仓促宣布苏联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开始向共产主义过渡。这种急于过渡、超越阶段的社会主义观,严重偏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
对此,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明确提出,要“以苏联为鉴戒”,不能盲目搬用苏联的建设经验。中共八大进一步对国内外形势和社会主要矛盾作出科学判断。
从认识论的视角来看,要避免陷入“空想论”,必须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理论问题,而不能以为凭借革命热情和行政力量就可以超越发展阶段。
架起一座连接经典社会主义与现实社会主义的理论之桥
人们可能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原先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容易犯急于过渡、超越阶段的错误?关键在于对本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缺乏清醒的认识、准确的把握。
中国共产党人对相关情况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研究,在总结中外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加之大国发展中必然会碰到的种种问题和挑战,决定了我们将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的依据和指针。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确立,架起了一座连接经典社会主义与现实社会主义的理论之桥,既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阶段论的学说,又根据中国实际作出理论创新,从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基石。可以说,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造性发展。
(《解放日报》10.26 周尚文)